宋代汉服讲解ppt,宋服和汉服的区别?
- 学习百科
- 2025-02-02
- 12热度
- 0评论
一、宋服和汉服的区别?
①
汉服是从先秦到明末清初汉族人衣着服饰的总称。
汉服是不分朝代的,只讲形制。所以汉服中没有唐服、宋服、明服……这一说。
而且要注意:汉服的意义并不是“汉朝的服装”,而是“汉族的服装”;汉族的汉不是汉朝的汉,而是汉族的汉。
汉服是汉民族服饰,包括宋制(宋朝的汉服形制)
②
宋服和汉服区别如下:
汉服主要是以襦裙为主,其最大的一个特点是俏丽。
汉服的类型主要有两种,第一种类型,最初期的时候,大部分的女子都穿短襦裙,短襦裙的主要特点是上衣的袖子小而窄,下半身搭配紧身长裙,一般是用丝带来固定裙子。
这种类型的汉服裙子高度可以在腋下,也可以在腰部以上。
第二种类型,到中期的时候,唐制汉服变得更为华丽一些。
宋服, 其服色服饰属于汉服,其特点是简洁质朴。宋代女装拘谨、保守,色彩淡雅恬静,襦衣、褙子的"遮掩"功能加强,一切的"张狂"刹时都收敛了许多。宋时不论权贵的皇亲国戚,还是一般的百姓,都爱穿着直领, 对襟的褙子,因为既舒适得体,且又显得大方典雅。
③
宋服, 其服色、服式多承袭唐代,服饰属于汉服,其特点是简洁质朴。宋代女装拘谨、保守,色彩淡雅恬静,襦衣、褙子的"遮掩"功能加强,一切的"张狂"刹时都收敛了许多。宋时不论权贵的皇亲国戚,还是一般的百姓,都爱穿着直领, 对襟的褙子,因为既舒适得体,且又显得大方典雅。
宋代的服装,其服色、服式多承袭唐代。
只是与传统的融合做得更好、更自然,给人的感觉是恢复中国的风格。
宋朝时候的服饰宋朝的男装大体上沿袭唐代样式,一般百姓多穿交领或圆领的长袍,做事的时候就把衣服往上塞在腰带上,衣服是黑白两种颜色。
当时退休的官员、士大夫多穿一种叫做「直裰」的对襟长衫,袖子大大的,袖口、领口、衫角都镶有黑边,头上再戴一顶方桶形的帽子,叫做东坡巾
汉服
汉服采用幅宽二尺二寸(50cm左右)的布帛剪裁而成 ,且分为领、襟、衽、衿、裾、袖、袂、带、韨等十部分 。
取两幅相等长度的布,分别对折,作为前襟后裾,缝合后背中缝。
前襟无衽即为直领对襟衣。
若再取一幅布,裁为两幅衽,缝在左右两襟上,则为斜领右衽衣。
前襟后裾的中缝称为裻 ,即督脉、任脉,衽在任脉右侧,故称右衽。
裾的长度分为腰中,膝上,足上。
根据裾的长短,汉服有三种长度∶襦 、裋 、深衣 。
袖子与襟裾的接缝称为袼 ,袖口称为祛 。
一套完整的汉服通常有三层:小衣(内衣)、中衣、大衣
汉服中左侧的衣襟与右侧的衣襟交叉于胸前的时候,就自然形成了领口的交叉,所以形象地叫做“交领”;交领的两直线像交于衣中线左右代表传统文化的对称学,显出独特的中正气韵,代表做人要不偏不倚,如果说汉服表现天人合一的话,交领即代表天圆地方中的地,地即人道,即方与正。
而袖子,则是圆袂,即代表天圆地方中的天圆。
这种天圆地方学在汉服上的表现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一个体现。
汉服的领型最典型的是“交领右衽”,就是衣领直接与衣襟相连,衣襟在胸前相交叉,左侧的衣襟压住右侧的衣襟,在外观上表现为“y”字形,形成整体服装向右倾斜的效果。
衽,本义衣襟。
左前襟掩向右腋系带,将右襟掩覆于内,称右衽,反之称左衽。
这就是汉服在历代变革款式上一直保持不变的“交领右衽”传统,也和和中国历来的“以右为尊”的思想密不可分,这些特点都明显有别于其他民族的服饰。
④
有区别,宋服是宋朝人的服装样式。
二、宋袴是什么?
宋袴就是:宋朝时的裤子。
宋袴,顾名思义,是宋朝汉服的一种,是当时宋朝女子中流行的服饰。自古以来,中原地区聚居的汉民族流行上衣下裳,以显得华贵高雅和正统。
宋代妇女上身穿抹胸,下身穿着宋袴,外面搭配单层褙子或者多层褙子叠穿,给人一种清新淡雅、飘逸潇洒的感觉,宋裤为什么能够达到这种效果呢?那是因为它分为两层,一层裤子在内是开裆裤,一条裤子在外,是合裆裤。两层宋裤一内一外,在外面的那条开叉,就形成了走动生风、衣袂飘飘的样子!
宋袴是汉服体系中少有的裤子,相对于裙子来说裤子会更加方便一些。
三、宋制汉服有哪几种形制?
1、宋裤,宋裤是所有形制的汉服中为数不多的裤装,相对于裙装来说,裤装要更加方便,完全不用担心走光的问题。现在我们见到的宋裤大部分都是经过改良之后的,风格会更加日常,也更加符合现代人的审美。
2、褙子,褙子在宋代的地位相当于外套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地位,宋制褙子主要分为长款和短款两种,二者还可以两两搭配,叠穿在一起。
3、百迭裙。说起百迭裙,它的款式和明制马面裙在一定程度上还是非常相似的,只不过马面裙有两个裙门,而宋制百迭只有一个裙门,其他位置都是非常精致细密的褶子。
4、大袖,《朱子家礼》中曾提到过大袖,如今妇女短衫而宽大,其长至膝,袖长一尺二寸,大袖的样式实际上承袭了唐代宽衣大幅的特点。而宋代的大袖也作为了皇室女子的服饰,在之后才传入到民间,成为贵族妇女的礼服,所以当时受到等级制度的约束,地位低的妇女并不能穿此服饰。
5、宋抹,宋抹和我们现在穿的吊带类似,它是古时候的胸衣,形状像一块宽的长巾,两侧没有系带,古时候大多采用帛和布为面料。
四、宋朝汉服女款有什么特点?
会很显腰身,颜色更加朴素一点
五、汉服朝代区分?
汉服又称汉衣冠、汉装、华服,定型于周朝,传承于秦朝,汉朝形成完备的冠服体系。
约五千年前,中国在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时期,就产生了原始的农业和纺织业,开始用织成的麻布来做衣服。
殷商以后,冠服制度初步建立,西周时,服饰制度逐渐完善,并形成了以“天子冕服”为中心的章服制度。
汉服分为汉朝、魏晋南北朝、隋朝、唐代、宋代、明朝这几个朝代。汉朝男子的服装样式,大致分为曲裾、直裾两种。而汉代妇女的礼服,以深衣为主,这时的深衣已与战国时期流行的款式有所不同。汉服的形制主要有“深衣”制(把上衣下裳缝连起来)、“上衣下裳”制(上衣和下裳分开)、“襦裙”制(襦,即短衣)等类型。
其中,上衣下裳的冕服朝服为帝王百官最隆重正式的礼服;袍服(深衣)为百官及士人常服,襦裙则为妇女喜爱的穿着。普通劳动人民一般上身着短衣,下穿长裤。
六、汉服制式?
汉服作为传承了四千多年的华夏族传统服饰,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其布料、纹样、款式、裁剪方法、制作工艺等不断地推陈出新,款式越来越丰富,样式越来越精美,内涵越来越丰富。
从历史上看,汉服不仅在礼制上越来越完备,不同历史时期的汉服也有着十分鲜明的时代特色,从黄帝的“垂衣裳而天下治”,到商周冠服制度逐渐形成,再到秦汉时期汉服形态日趋完善,汉服越来越成为华夏民族的鲜明标志。
经过魏晋、隋唐、宋明时期与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交流与融合,汉服的品类、长短、肥瘦、款型、色彩、纹样及视觉效果不断地更新换代,领口、袖口、带式更是千变万化,最终形成了数百种之多的汉服款式。
然而万变不离其宗,无论汉服在外观上如何变化,千百年来其承载的核心思想和民族精神没有变,甚至其基本的制式也并没有发生根本的改变。
今天,史普君就从服装制式的角度出发,跟大家聊一聊汉服的三种最基本的制式——上下分裁制、上下连属制、上下通裁制,它们所对应的汉服代表形制分别是:衣裳制、深衣制、袍衫制。
这里的制式与形制是有区别的,制式主要是针对服装裁剪制作的手法而言,而形制主要是指服装制作完成后的样式。
中国古代汉服的形制不光包含服装的款式,更包含着装的制度,是华夏文明礼仪规制的重要体现。
01 衣裳制(上下分裁)
衣裳制,又称上衣下裳制,即把上衣和下裳分开来裁剪制作,上身为衣,下身为裳。这是中国最早的服装形制,是汉服体系的第一个款式,“衣裳”一词就来源于此。上衣为交领右衽,下裳围合包裹下体,皆以带结系,这也是汉服最基本的特征。
上衣下裳制相传始于黄帝。
古代文献和出土的人形陶器证明,最迟在商代,上衣下裳制已经形成。
先秦时期天子大夫参加祭祀等隆重仪式所穿的冕服、玄端,都是典型的上衣下裳形制。
秦汉至明末,无论服装如何变化,上衣下裳始终是历代男子礼服的最高形制。
可以说黄帝的这个设计,深远地影响了中华民族服装发展的历史走向,且把中国传统的宇宙观、自然观、人文观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具有深刻的符号学意蕴。
上衣下裳制的特点是上下分开穿着,既方便生活,也便于劳作,所以适应性很强。后世流行的上襦下裙、上袄下裙,普通百姓所穿的上衣下裤,本质上都可以归属到上衣下裳形制中。
上衣下裳制是汉服的最早源头,也是汉服最基本和最正统的形制,深衣制、袍衫制都是在上衣下裳的基础上演变发展而来的,是上衣下裳制的变形。
02 深衣制(上下连属)
深衣制是先将上衣和下裳分开裁剪,然后再将两者相连缝合,即上下连属,使之“被体深邃”,形成一个整体。深衣上下分裁是为了遵循上衣下裳的古制,而将上衣下裳缝成一体是为了方便,同时可以把整个身体包裹严密,使之深藏不露,既反映了中国“天地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也反映了汉民族内敛含蓄、包容万物的文化品格。
深衣制是我国古代最具代表性的一种服饰形制,也是汉服中传承时间最久远的形制之一。
先秦时期,深衣已经在社会上普遍流行,上自天子百官,下至平民布衣,不分男女老幼、不论职业贵贱均可穿着。
两汉时期曲裾深衣和直裾深衣的流行和普及,使得深衣成为汉服中最具形象标识的形制。
宋代著名学者朱熹通过对《礼记》深衣篇的考证和研究,制作了朱子深衣,为深衣制定了严格的规范和形制要求,并赋予了深衣更深厚的礼制文化内涵在历史上影响很大。
深衣制是汉服体系中最值得探讨、研究的一种形制,它大气儒雅、中正肃穆、裁制讲究,可以说是汉服体系的核心精髓所在。
03 袍衫制(上下通裁)
袍衫制即袍服制,其裁剪方法明显区别于上衣下裳制和深衣制,不再分上衣和下衣分别裁剪,而是通身直裁,上下并无接缝,自然一体。
既有前身和后身全部通裁的,也有取前身或后身一面通裁的。
袍衫制汉服通体直裁,既节约布料,又方便缝纫,且造型流畅自然。
唐宋的襕衫,往往在膝处有一道接缝,称为“横襕”,一般认为这道横襕是出于对上衣下裳这种祖制的恪守和尊崇而刻意加上的。
据考证,通裁类汉服至少在汉朝初年就已经出现,早期主要作为内衣而存在。魏晋南北朝后,开始作为正装穿着于外。隋唐至明末,通裁制汉服十分流行,款式众多,男女皆可穿着。历史上比较著名的圆领袍、襕衫、直裰、道袍、褙子、比甲、鹤敞、飞鱼服等都属于这类形制。
七、宋制汉服全身名称?
宋代人服装叫汉服。
他们穿着褙子,又名背子、绰子,始于隋朝流行于宋、明。
形制为直领对襟、袖子可宽可窄、两腋开叉,短者及腰、长者过膝,领型有直领对襟、斜领交襟和盘领交襟(后两种为男子公服里面所穿),前襟以衣带系之。
宋代女装拘谨、保守,色彩淡雅恬静,襦衣、褙子的"遮掩"功能加强,一切的"张狂"刹时都收敛了许多。
宋时不论权贵的皇亲国戚,还是一般的百姓,都爱穿着直领, 对襟的褙子,因为既舒适得体,且又显得大方典雅。
飞鱼服,麒麟服,宋装